当前位置: 首页 >法制 >

这对金婚夫妇的“冰雪年龄”加在一起有118岁

大西洋消防网 2021-10-15 18:05:33

  新华社长春10月14日电(记者张博宇 许畅)传奇,来自地处长白山雪域的吉林省通化市。他,13岁接触冰雪,后来成为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上首个参赛的中国运动员;她,14岁开始滑雪,后来执教新中国第一支女子跳台滑雪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

  这是今年74岁的朴东锡和71岁的张桂珍各自辉煌的冰雪运动生涯。如果用奋斗于冰雪运动的时间来衡量的话,他们的“冰雪年龄”加在一起已有118岁。2021年,是老两口的金婚年份,两人携手相伴50年的冰雪情缘,也从侧面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事业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

  这份爱情,始于冰雪。

  1964年,14岁的张桂珍被教练选中学习越野滑雪,在训练队里结识了练习高山滑雪的朴东锡。由于都是火暴脾气,两人互相看不顺眼,经常互不相让地“较量一番”。

  后来,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张桂珍拿不出买书的钱,朴东锡偷偷地去帮她交上。训练艰苦,张桂珍出现了严重的关节炎,朴东锡亲手织了一条护膝,送到医院。慢慢地,一对“冤家”变成了天寒地冻中互相取暖的朋友。

  最让张桂珍折服的,是朴东锡的执着。“他是个特别要强的人。”她回忆,那时候,白天的训练结束了,别人都去休息,朴东锡就独自悄悄跑到体操房加练力量。一到晚上,体操房里就传出“咣当咣当”的声音,吓得不明所以的队员不敢靠近——只有张桂珍知道,一定又是朴东锡在加练。

  训练的时光单调而充实,张桂珍后来从越野滑雪转项跳台滑雪。1971年,训练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停办了,两个人趁着这个机会领了结婚证。

  婚后,他们仍然把大把的时光花在了雪上。没有了训练队,张桂珍就给朴东锡做几个馒头,陪着他到野外山坡上自行训练。赶上天气合适,朴东锡就怀揣着馒头,背着雪板,一步一步爬到山顶,张桂珍就在山脚下远远地望着。一天可能只能滑这么一次,还要受天气影响,两个人珍而重之。

  后来,女儿和儿子先后出生,一个叫“雪俐”,一个叫“雪峰”,寓意着“雪中伶俐”“雪上攀高峰”。

  1986年,朴东锡和张桂珍踏上了前往新疆支援冰雪事业建设的征程。往往是秋天去、春天回,有时候一待就是大半年不着家。

  两个孩子从很小就跟着上雪。儿子朴雪峰颇有天赋,最开始跟着爸爸练高山滑雪,后来更喜欢跳台,就跟着母亲的队伍训练。女儿朴雪俐本来学习很好,但常年跟着父母两地奔波,学业断断续续,后来也选择冰雪运动。

  两地奔波的日子三年又三年,加之不同雪上项目的训练场地所在地不同,在那十多年的时间里,一家四口没有一次实现除夕团圆。往往是爸爸带着女儿去练高山滑雪,母亲带着儿子去练跳台滑雪。有时训练场地离得近——一对在山上、一对在山下,却见不到面,而分隔两地的时候更多。

  后来女儿转项滑冰,就独自留在通化市的家中。朴东锡夫妇入冬之前就出差了,留下十几岁的女儿独自在家。冬天家里暖气漏水都没人修理,朴东锡夫妇开春回家的时候发现,屋里角落都冻出了冰,朴雪俐在自己的房间放了一个小电暖器坚持着。

  儿子训练也不易。那时张桂珍的跳台队里冰鞋有限,队员们换着穿,有时朴雪峰脚磨出血了,就跟冰鞋冻在了一起。“我们的冰雪运动起步晚,早年的条件确实特别艰苦。”张桂珍说,那时为了搭高台训练,往往是队员们自己一筐筐、一袋袋地往上背雪,张桂珍蹲在地上用水和雪一米一米地抹雪道。

  谈起一家人艰苦的“冰雪记忆”,老两口唏嘘不已,而艰苦带来的,也是一生难忘的“冰雪荣耀”。

  在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朴东锡成为首批代表中国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并获得高山滑雪小回转第33名,这至今仍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该项目上的最好成绩;张桂珍自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批跳台滑雪教练后,一手带起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跳台滑雪队,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儿子朴雪峰获得八冬会、九冬会跳台滑雪冠军,成为首个获得跳台滑雪世界杯入场券的中国选手,此后转型冰雪教练。

  时光匆匆,金婚之年,退休多年的老两口还是忘不了、离不开冰雪。“好多老年人冬天去南方,可我们舍不得这点雪,还想滑雪。”张桂珍说。

  老两口在家乡通化组织了滑雪俱乐部,带动更多的百姓参与滑雪运动,如今已有百余位会员。他们虽已年过古稀,但在雪上依然风驰电掣。空余时间为会员们免费修理雪板,也是老两口的一大乐事。

  “不论是国家的冰雪事业,还是我们两个自己的滑雪事业,都是从一穷二白中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走过来的。如今我们国家能办冬奥会了,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幸福的大事。”张桂珍说,“期待我们的运动员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田博群】

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